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

时间:2024-09-10 22:12:21
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

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

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学习不光是学习成绩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学习的心境和态度,怎样看待生活,用正确的态度眼光去看待学习,下面了解一下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

  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唐代诗人王维如此描述自己的重阳佳节思亲之情。然而,今天的小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不仅是尊老的一种表现,在这个里,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曾经有一所小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甚至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圣诞节、万圣节是中国传统的答案,令老师们啼笑皆非。由此在本市一些小学中,出现了一种“民俗”的崭新,旨在让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过洋节是时髦传统没气氛

这边是对圣诞节的狂热,那边却是对传统的冷漠。前段时间的中秋节正好是周六,伍女士早早地做好了一桌菜,希望全家可以吃个团圆饭。没想到,儿子一个电话打回家,说和同学一起玩了。对于伍女士说的“中秋要团圆”的说法,儿子不以为然,他表示同学里面很少有过中秋节的,老土的没什么好过。

不仅如此,像情人节之类成人味颇浓的洋节,在学生中间也成为新的追捧对象。而万圣节、愚人节之类西方特有的,也成为很多学生热衷庆祝的对象。愚人节中,往同学的书包内偷偷地塞个假蟑螂、假蛇之类的,不仅被视作,更是孩子们之间一种拉近彼此间关系的手段。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结果却大失所望,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俗”应运而生。

节庆有助直观了解传统内涵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也多不胜数。如何将所有的内涵铭记在心,确实不是件易事。长宁区北新泾三小先将传统像过沙子一样地过一遍,挑选出值得学习的,然后根据传统的特点不同,将这些划分为亲情类、爱心类、文化类和纪念类四大类,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节庆贯彻始终。

李凌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展开节庆,更有利于孩子直观地了解传统的内涵。今年中秋节,学校不仅告诉孩子们中秋节的来源、习俗,还邀来了敬老院的老人家。此外,学校的60多名同学还一起扮演天空中的星象,让人彷佛置身在茫茫宇宙之中。从各个方面对中秋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也让同学们在这种气氛中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编辑成书

而威宁小学刘天舒副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将《中华》的校本课程列为所有学生的必读科目。从一年级开始,学校根据习俗、民族风俗、历史遗迹等分类,将中国传统礼仪分成五个不同的等级。同时,为了让书中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老师们还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进行归类,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层次分为“孝敬父母篇”、“文明礼仪篇”、“名人轶事篇”等。

学生将从一年级开始接触“闻鸡起舞、雪中送炭”等历史典故,由浅入深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年级的学生还将学习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整个二年级的上半学期,学生将学习到包括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的来历,习俗及特点。

如,元宵节是合家团圆的人所共知,可是元宵节为什么要燃放烟花和鞭炮呢?《中华传统礼仪》会告诉你答案。通过这一个个的故事,学生们不仅很容易理解中国传统的由来和内涵,还通过和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亲自感受这种种的不同。

民间技艺、民间引进课程

长宁区北新泾二小校长陈琼告诉记者,该校利用北新泾民俗文化底蕴,聘请了一大批民间老艺人,由他们将一大批民间技艺带进课堂,掌画、指画、印画等不用工具的无笔画深受小朋友的欢迎。通过这种民间技艺的引进,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集美术、剪影、戏曲等艺术于一身,堪称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也被北新泾二小引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

其次,学校还将上海地方特色浓郁的`民间―――弄堂老引入到体育课上,抽“贱骨头”成为男生最欢迎的项目。这样,不仅是传统的体育课旧貌换新颜,也让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民间中,儿童可以满足合群的需要,形成自然的伙伴关系。民间有约定俗成的规则,在玩时,儿童必须克制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的习性,学会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活动得到了99%的家长的支持。

  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2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两个孩子用力摇晃玻璃展品,一旁的家长非但没阻止,还用手机拍照;北京天文馆内,几个孩子“疯狂”敲击体验陨石陨落的大鼓……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多地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同时,展品遭遇“亲密接触”,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文明参观、游览博物馆的思考。不仅是孩子,少数家长也并不太讲究参观博物馆的基本礼仪。

博物馆,陈列文物的地方。这些文物大都有着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一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一旦损坏,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前段时间,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在杭州博物馆撕名牌,受到数万网民抨击。国学大师钱穆说,对本国历史要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然而,少数人的文明素养确实让人干着急。博物馆的文物,不需要吵闹,需要安静。进了博物馆,就应该遵守基本的文明礼仪规范。

用力摇晃玻璃站牌,疯狂敲击体验陨石陨落的大鼓,这些很显然会或多或少地对博物馆中的文物造成伤害。前段时间,国家动物博物馆策划总监张劲硕的一条微博引爆网络,“尽管进馆前我们说明了注意事项,但学校、老师、家长也不教育孩子如何参观博物馆。博物馆成了游乐场,孩子进来追跑打闹,大声喧哗。”归根结蒂,孩子在参观博物馆的文明礼仪方面有所缺失。这更显示了给孩子补上文明礼仪这一课的必要性、紧迫性。

孩子是未成年人,天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但在博物馆这么重要的场合,博物馆、家长、学校应该引导孩子文明参观。孩子一不小心的一个行为,有可能伤害到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参观博物馆,应该做到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参观博物馆,应该潜下心来欣赏文物,接受历史的熏陶。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未成年人不能将其视为简单的到此一游的地方。

文明礼仪,未成年人成长的必修课。未成年人是一张白纸,要给其涂抹上文明的底色,这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齐发力。大多博物馆会有文明参观的提示,不能将其挂在墙上,在孩子们参观前应该让其入耳入脑入心,使每个孩子都能知晓与参观博物馆相关的文明礼仪的内容。学校应该教导孩子尊重博物馆的文物。博物馆是文明的殿堂,在博物馆参观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也要时常对孩子耳提面命,博物馆不是追逐打闹的地方,要遵守基本的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不光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全社会的必修课。少数家长不太讲究参观礼仪,他们自身的文明礼仪同样需要补课。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为的是拓展孩子的视野。但是,参观博物馆,不能任由孩子胡来。博物馆是公共场合,要遵守基本的文明礼仪。孩子一旦有不当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加以制止。因为溺爱孩子而听之任之,是害不是爱。孩子们如果吵闹,家长应轻言轻语地提醒孩子安静地参观,以免对博物馆中的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文明礼仪,未成年人成长的必修课。相关方面应当齐心协力,让未成年人知晓基本的文明礼仪,并将其贯穿于日常的生活实践。全社会也应当重视文明礼仪,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遵守文明礼仪的翩翩君子。

《传统礼俗教育应成必修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