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企业能上市
什么样的企业能上市,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有的问题还不知道解决方法或者说是为什么,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企业能上市吗。
只有股份公司才具备上市的资格;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
3、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三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
4、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
5、公司在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①上市报告书;
②申请上市的股东大会决议;
③公司章程;
④公司营业执照;
⑤经法定验证机构验证的公司最近3年的或者公司成立以来的财务会计报告;
⑥法律意见书和证券公司的推荐书;
⑦最近一次的招股说明书。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二十条本法所称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由什么样的公司适合上市
企业家需要认识到,上市让公司所面对的不仅是获取发展资金,还有市场上更加严酷的竞争考验。从上市审核阶段开始,那些不够标准的公司都会进入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因为自身原因而被“请”出竞争序列。即使上市之后,公司也需要面对比上市之前更多的利益、责任、义务和风险,如果难以经受这些考验,公司同样有可能面临被摘牌和退市的风险。
企业家对上市正确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对上市论证的态度上。上市论证并不是走走程序,而是真正全面地去了解公司能否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换句话说,即使有失败的论证结果,也并不代表公司融资会失败。其实,公司还可以选择其他融资方式,比如通过项目融资、风险投资、贷款融资、私募基金的定向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
正因如此,上市论证的结果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这样的论证有正确的出发动机,能够做到准确应对环境,选择准确的时间,根据公司长远发展来设定论证过程,那么最终的结果都是有利于公司的。
在目前的核准机制下,公司是否符合上市的标准,取决于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论证结果。
首先,公司自身所进行的论证,是决定公司是否可以上市的基础因素。通过自身论证过程,领导层对公司可以有更为清晰的判断。
下面这些内容是公司自身论证过程中的主要项目:
1)对公司自身质量的论证
这部分的论证项目有:公司对行业整体的评价,包括行业的增长速度、容量、集中情况和壁垒情况;对产品的内部评价,包括产品占有率、对价格的影响力、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产品的开发者生产周期、产品的竞争优势;对技术的内部评价,包括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归属、技术是否具备先进性、技术研发能力的高低;对管理的内部评价,包括公司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管理层之前的工作业绩和威信,管理层领导下的采购、营销和激励体系;对财务的内部评价,包括公司毛利率和净收益率的水平、营业利润的比例、现金流管理水平、主营收人的增长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
2)对上市时机成熟度的论证
当公司决定上市之后,领导层有必要对公司内部进行调查论证,并将论证对象放在上市时机上。这些论证包括:市场、行业和政策环境是否完全有利于公司上市;公司内部架构的变化、资产的管理等是否能够通过尽职调查;股权结构和业务结构是否已经搭建完善;实际控制时限是否已经满足了要求;各种核查是否已经通过等。
为了做好内部的论证,公司可以事先和上市中介及保荐机构进行沟通,尽早了解上市申报时机是否成熟。如果发现不成熟,就需要尽早地制定方案去解决问题。
当然,仅有公司自身的评估并不够,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你的公司还要接受来自相关部门的评估审核。如果选择在中国内地股市上市,这些审核就包括来自中国证监会的预审和之后来自发审会的审核。这部分的评估也可以看作最终决定你的公司是否能成功上市的“答卷分数”。虽然发审会的通过率总体较高,但实际上,不少公司因为预审难以通过而无法获得成功的评估,最终上市失败。
在评估公司是否达到上市的标准时,公司领导者要仔细地分析其中的不同因素。在内部评估方面,重点去评估公司自身质量是否足够高,而其他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时间、资金的投入,或者是对团队组成和公司结构的调整进行弥补;而在接受主管部门评估时,公司主要的领导班子应当积极主动地向证监会汇报和沟通公司的真实情况,积极执行他们的反馈建议,时刻关注相关职能部门在审核上的主要落实点。
总之,公司上市论证是为了让公司的领导层摆脱单一的思维模式,能够学会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去分析问题,理清对上市的看法。事实上,即使公司不符合上市的标准,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失败,只要规划合理、利弊清楚,就便于领导层形成对公司有长远意义的决策方案。
那么,公司上市到底有哪些风险和挑战呢?
上市的潜在风险
第一,上市会导致公司控制权的削弱,决策不再如过去一样容易。
我们都知道,公司上市,其实质是通过出让公司股权来获得投资人的资金。所以,公司上市后,原有的股东对公司持股的比例多多少少会下降,如此一来,原有股东对公司控制权会有所削弱。原有的股东从单纯控制公司或绝对控制公司转变为相对控股,这可能会导致公司原有股东心理失衡,影响公司的决策。因此,企业家一定要在上市前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安抚好原有股东。
另外,公司一旦上市发行股票,就会面临来自资本市场上的并购压力。公司向公众发行了股票,这些股票有可能被收购方收购,一旦收购的股票份额过大,就会出现收购方与原有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争夺。如果收购方实力雄厚,刚刚上市的公司就会被收购方取得控制权。
第二,上市并不是免费的午餐,公司上市需要付出成本。企业家要知道,公司上市不仅是一个融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付出的过程。所以,要想上市,首先要知道公司上市后的成本来自哪几个方面。
(1) 上市前准备需要付出的成本。公司为了满足上市的条件而花费的成本主要有资产债务重组的成本、雇用职业经理人的成本、为满足企业业绩要求而增加的前期财务成本、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成本等。这些成本是必须要付出的,公司需要做好准备。一旦上市失败,这些成本是不可逆的。
(2) 公司为上市而花费的直接成本。这方面包括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费用、保荐人和主承销商的保荐费用、律师事务的法律顾问费用、会计事务的审计费用、资产评估事务的评估费用、财务公关公司的公关费用、向证券监督部门缴纳的审核费用、向交易所缴纳的上市费用、印刷公司的印刷费用、媒体公告费用等。这些费用大部分都是在公司成功获得融资之前需要由公司支付的。
(3) 公司为了维系上市而花费的费用。这里面包括公司每年需要向交易所缴纳的上市费用、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和审计师的费用、定期召开会议的费用、发布公告的费用、为了满足上市要求的变化而花费的费用等。这些费用的付出,增加了公司的成本,也是每一个上市的公司应当合理测算的。
第三,公司上市会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上市要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投资者的权益就必须得到保护。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各国立法机构都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公司上市行为的全力监管。立法机构还建立了包括证券监督机构、证券交易所、投资者诉讼在内的一系列监管体制,来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
公司上市后享受了很多的权利,但是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应对监管,比如建立复杂的公司治理机构、进行信息披露、建立内部和外部的监察体系等。这些都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并且一旦公司运营出现问题,就需要聘请律师和专家进行解释和应对。如果公司对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调查和诉讼,情况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这就是公司上市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公司必须在上市前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否则,草草上市只会给公司带来无穷的烦扰。
第四,公司上市可能导致其商业信息被竞争者获取。
为什么有的公司不愿意上市?因为每一个上市公司都需要披露大量的信息,这其中可能包括公司的机密信息。监管机构出于保护投资者的目的,会要求上市公司对重大信息进行披露,包括重要的财务数据、重大交易、股本变化、盈利和预算等信息。这样一来,一些不便公布的商业信息也被公开,如果这些信息被竞争者知道,可能会给公司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何应对上市的风险?
为了应对上述风险,公司应该拿出具体的措施。
第一,企业家应该深入把握上市规则。首先,应该熟悉和了解上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证券法、公司法和具体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等;其次,应该了解上市之后不同利益群体各自存在怎样的特点,有怎样的价值诉求;最后,要深入研究上市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根据这些案例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
第二,要把握好市场的变化规律,能够主动迎合资本市场的心理,制定合理价格,选择适当的策略来吸引投资者。同时,还应该制定恰当的发行价格,从而确保上市的成功。
第三,完善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规避上市风险。公司只有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将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对管理体系的完善,包括建立应有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并建立权、责、利分明的管理制度。其中,主动披露信息、重大决策的落实和实施等都应有系统的规定和安排。这些体系的完善,不仅是公司去主动规避上市风险的方法,也是公司发展的前提。
总之,公司上市有利有弊,并不是说上市就能够一劳永逸。公司为什么要上市?这是每个公司的领导都需要仔细考虑和论证的问题。如果匆匆忙忙上市,没有考虑好自身的情况,没有制订好相应的计划,那么上市后将会有无尽的问题和烦扰,让公司处处掣肘。
文档为doc格式